close

2014020801010955955  

尊重是最重要的關係連結

        莎希是身穿紗麗的傳統守舊婦女,無法追隨上西化的腳步,讓她在家中的地位並不高,孩子總是嬉笑她的英文口音,而丈夫也認為她是天生來做小圓仔的。種種的不尊重讓她在一次咖啡店的經驗中徹底崩潰,她下定決心要靠著自己的力量,翻轉這一切,起步她仍是保守膽怯的,或許因為此時她仍不確定這樣的選擇的意義,然而在受到肯定、鼓勵與讚美後,她得到了「企業家」的封號、她甚至也是個「藝術家」,羅倫讓莎希知道了大/小;男/女的界線是可以打破的。導演刻意拍攝許多莎希出入閘門的鏡頭,象徵的也正是莎希的跨越界線,而這正是因為受到了尊重之後才生發出的動力。莎希在補習班得到了真正的歸屬感──依舊源自於平等、尊重,他們共同是語言上面的弱勢(這裡也帶出了美國的霸權文化對於異文化的議題),但不憑藉語言的溝通,消解過多的意識型態,只靠表情交流,我們看到了羅倫跟莎希之間的友誼正快速升溫,反觀莎希與家人間即使能用印度語交談自如,卻有著深深的鴻溝存在其間。此可謂體證了老子所言「道不落入言詮」,也是姪女說的Don’t judge.筆者認為導演不斷在進行一種顛覆、解構的行為:同志的愛與男女之間的愛;子侄輩與母輩的關係;種族的不同,這些看似對立的觀點其實都能輕易消解,關鍵仍在於「尊重」,即使連「學習」亦是,只要改變觀點,一切也就變得新鮮了。另一個是關於「選擇」與「責任」的問題,婚禮上的演說展現出莎希身為女性的包容力,先是一句May I?毫不強硬卻是滿滿的堅定,莎希認知到的不是選擇出軌,而是轉化自己在責任中的處境,她不自私地為了小我而選擇去上課,而展現了一種高度的智慧,她說她需要得不是愛,而是尊重,可見她把重點放在孩子身上,她考慮到的是其他個體因為自身所做的決定而會有可能的影響,莎希尊重他們,不願傷害他們,而收拾好自己一時意亂的情感,她深刻體認到對於羅倫的喜歡可能是一種生命在淵谷時所投入的一道繩索,羅倫教導她如何愛自己,知道自己的價值(莎希被羅倫稱讚說她的眼睛像是兩滴咖啡掛了牛奶,她不是生氣而是不知所措)因此莎希最終重新認同了自己,也才能輕盈曼舞在婚宴上。最後飛機上的讀報,薩提許要了紐約時報,莎希原本也想開口要紐約時報,但她卻把話收回,改要了印度文的報紙。空服員對她說沒有印度文報紙,莎希就放棄了讀報,這一幕絕非一種女性的自我封閉,而是另一種對於男性尊重的展現,是不去爭,不是不能爭,層次上是有差別的!導演擁有一顆很溫柔敦厚的心,面對女性被體制打壓的現況,做出得不是強力的抨擊,而是退一步,但其實也是進一步的方法提示。整部片最大的敗筆就是片商的翻譯,讓人臉上掛滿三條線,除此之外筆者以為這是2013年最溫馨且具社會、教育意義的影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讀國文系的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